facebook twitter instagram Line facebook

專欄

緣又再來 尋訪Kasamashiko兄弟產地物語 vol.1

專欄
緣又再來 尋訪Kasamashiko兄弟產地物語 vol.1
緣又再來 尋訪Kasamashiko兄弟產地物語 vol.1

家裏有一把用舊的益子燒茶壺。
這是以前在當地的二手工具店買的,胖嘟嘟的形狀以及表裏不同的表現都很有趣,每次用都覺得滿心歡喜。
據說益子燒有被稱為“兄弟產地”的窯。大概是指在縣境上笠間市的笠間燒。對於不太熟悉陶瓷的人來說,“兄弟產地”這個詞應該是初次聽說。
最近說的“Kasanashiko”,就是把“Kasama(笠間)”和“Mashiko(益子)”這兩個兄弟產地名稱合稱為“Kasamashiko”。聽起來也不錯哦。
既然用的是益子燒茶壺,如果能了解了它的曆史,不是會更加喜歡自己的茶壺麽。
於是,我踏上了探訪Kasamashiko兄弟產地的旅程。



說到笠間,必先是笠間稻荷神社


雖說是為了探訪陶瓷曆史的旅行,但來到笠間市,必定要去下號稱日本三大稻荷神社的笠間稻荷神社。
悠閑地走在參道上,看看周邊小店裏笠間發祥的蕎麥稻荷,不知不覺就到了笠間稻荷神社。
實際上這裏是,推崇笠間燒發祥地久野陶園為仕法窯(藩的專用窯)的笠間藩主——牧野貞直為首的,曆代笠間藩主虔誠供奉的神社。
神社的創建年代久遠,社傳上記載是白雉2年(651年)。作為農業、工業、商業、水產業等,所有養殖業的守護神,不僅在笠間市,也受到了全國人民的崇敬。
漫長的曆史長河中,特別是在江戶時代,前述的笠間藩主牧野家族,捐贈了寺用土地以及祭祀用具等,非常重視神社。
藩主可能是為了讓生活在自己領地上的百姓,工作順利,不愁吃穿,大家都能平平安安地生活,才向笠間稻荷神祈願的。這麽一想,可真是個好藩主呀。我一邊思考著,一邊走在神社內的小道上。
我也在拜殿祈禱了旅途安全,隨後,沿著拜殿右邊的小路往裏走。
呈現在那裏的是禦正殿。



禦本殿是江戶時代末期,安政·萬延年間(1854 ~ 1860年)重建的,屋頂是日本銅板瓦的櫸樹木製結構,相當氣派,其周圍側麵的雕刻設計更是讓人驚歎不已。
縝密精致的雕刻圍繞著正殿建築。仿佛守護著正殿一樣,活力滿滿的龍與獅子栩栩如生。
工作人員上野先生介紹,這是當時的名匠——後藤縫之助,耗時12年雕刻的“三頭八方瞪之龍”和“牡丹唐獅子”,以及彌勒寺音八和諸貫萬五郎雕刻的“蘭亭曲水之宴”。上野先生說,特別是《蘭亭曲水之宴》,共雕刻了7麵,雕刻流水,可能是為了保護正殿不受火災的影響。
這樣聽上去,感覺真是精益求精啊。
笠間稻荷神社供奉的神的守護之下,人們生活在這裏,同時人們也做了精致雕刻,用來保護正殿。雖然這隻是我的想象,但一下子心裏就變得很溫暖。
這一天,參拜的人很多,但幾乎沒有人來到裏麵的正殿。這倒是很遺憾。
“如果來笠間稻荷神社,參拜完之後一定要看看裏麵正殿的雕刻。”
我從心底這麽希望。
當然了,供奉的神應該不會在意這種小事的。



鳳台院與益子燒的陶祖


在看完笠間稻荷神社令人驚歎的雕刻後,來到了曹洞宗寺廟鳳台院。這是世界最大的達摩大師像坐鎮的山寺。
為什麽要來這裏呢,目的有兩個。
第一是想看,與笠間稻荷神社那樣充滿動感的雕刻物不同的,美麗的山門雕刻物。
第二是想了解,益子燒的陶祖大塚啓三郎與鳳台院有著很深淵源的原因。
向副住持內山先生討教陶祖故事之前,我決定先參觀一下山門。



現在屋頂已經修複成銅板懸山式屋頂結構,據說建造當初是用茅草建造的。一定是個很有意思的山門。
用櫸木做成的四腳門柱上,從上到下都是細致精美的浮雕,彰顯著無名工匠的高超技藝。
在門裏走進走出,四處觀察的時候,注意到一件事。上麵刻有“石”字。
為什麽這裏有“石”呢?
據內山先生說,山門上的雕刻物是住在笠間市的石井家捐贈的,上麵刻的石井家家紋為證。現今也是這樣,捐贈給寺院佛閣的時候,也會寫上名字,所以同樣的,當時就作為花紋的一部分被刻上了家紋。這也是工匠的妙技。



接下來才是久等的益子燒的始祖與鳳台院的關係。
據說,與鳳台院21世的雄山大周和尚是同鄉,後來成為益子燒始祖的大塚啓三郎也常去鳳台院的寺子屋(私塾)。
“雄山大周和尚好像經常去拜訪久野陶園,大概是他在那時,把大塚先生介紹給久野的吧。說不定久野陶園的人會知道得更詳細些。”
內山說道。
事情突然變得有意思了。
既然如此,我就得去打攪一下笠間燒的祥地的久野陶園了。




在久野陶園體會大塚啓三郎



連接笠間市和益子町的縣道1號線的岔道上,往前不遠就是久野陶園。現在的窯,由伊藤慶子女士繼承,據說在笠間燒發祥地還可以體驗陶藝。那一定要試試。
不過在此之前,我先聽伊藤女士訴說了一些,有關笠間燒發祥的事情。



江戶中期的安永年間(1772 - 80),上箱田村(現笠間市箱田)的名主——久野半右衛門道延,從信樂來的移動陶工——長右衛門那裏學到了製陶技術,後來自己建了窯,這就是笠間燒的起源。久野半右衛門道延是伊藤女士的祖先,是一位很有先見之明的人。
伊藤女士說,當時有手藝的陶工,遊走於不同的製陶產地討生活,長右衛門或許就是其中之一。
久野陶園與來到上箱田村的長右衛門一起,新建了階梯窯,後來作為仕法窯(笠間藩的專用窯),受到笠間藩主牧野貞直的保護,確定了製陶產業。
但是,這與益子燒陶祖大塚啓三郎的關係又是如何傳下來的呢?
“好像是鳳台院的和尚很喜歡陶器,經常帶著大塚三郎來我們這裏。以此為契機,大塚先生就開始學習製陶了。”
伊藤女士說的與鳳台院的內山先生說的幾乎相同,也就是說,在鳳台院寺子屋(私塾)就讀的大塚啓三郎,跟著21世的雄山大周和尚,去了久野陶園之後,大塚自己學習了製陶技術。帶著技術回到了益子,建造了窯創作了益子燒。

原來如此,笠間燒和益子燒就這樣聯係在一起了。

找到了契合點,心情愉悅,我決定去體驗一下陶藝。




工作室裏的爐子上,生著火。久野陶園的看門犬——Gabu悠然地守在爐旁,靜靜地望著初次製陶的忙亂的我。
雖然是初學者,但我還是決定削平容器表麵,製作出形狀整齊的倒麵碗。
用黏土做底,在底座上堆砌粗繩狀的黏土圈。一邊用手指平整地按壓接合麵,一邊將其豎著堆砌,這是相當困難的事情。
話雖如此,卻也不用擔心。伊藤女士會根據每位製陶者的情況,給予適當的建議和指導。
啊,說不定大塚啓三郎也是這樣接受指導的。
當然,陶工的修行與製陶體驗肯定是有天壤之別,也不會如此愉快。但盡管如此,與製陶技術一起,大塚啓三郎還是在這片土地上充分體會到了與黏土對話的樂趣吧。
一邊無奈於連繩狀黏土都做不好的自己,一邊聯想到了這些。

那麽,接下來就去益子看看吧。


TOP